微信民族志時代即將來臨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基於互聯網的微信書寫的出現,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如下特征的轉變:人們基礎生活開始遭遇到頻頻的顛覆。蕓蕓大眾在虛擬網絡上互動交流,訊息制造使得他們已經不再呈現為要麼默默無聞、要麼揭竿而起的烏合之眾那樣的極端化的行為反應,他們借助網絡平臺彰顯著自己對於生命、生活、價值、道理、公平和正義的理解、選擇和評判,形成一種自然主義意義下的道德判斷。因此,自互聯網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特別是智能手機匹配上微信技術所制造出來的朋友圈的交流模式之後,以及網絡購物借助手機終端而實現消費方式的變革之後,各種形式實體店的關張倒閉就成為一種難以避免的趨勢,由此而影響到我們實際生活之中的社會與文化的諸多方面。
自動分料機推薦 關鍵詞:生活;虛擬;民族志;網絡;互聯網;文化;時空;分享;存在;成為
作者簡介:
微信民族志時代與知識的轉向
毋庸置疑,今天人們從對於互聯網的一種最初的陌生、好奇到追捧,已經轉換到似乎不得已而為之地要全身心地擁抱、鐘情於互聯網行業中的各種程序發明,並迅速膨脹到我們日常交往的生活之中。微信便是在此一過程中經由中國人之手而被發展出來,進而直接影響到社會關系中每一個人的生活。它使得一種人跟人之間面對面的相互聯系,轉化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虛擬空間,人們在其中更為便利地獲取、交流和分享信息。它還使得我們原本極大程度地受到時空限制的信息交流和關系往來,變成一種實時在線的不可能遺忘和丟失的關系。隻要人們願意,就可以和任何一個心儀的朋友做一種虛擬時空下的對話交流,分享彼此的觀念。由此一種原本不可能的現實生活,轉變成為一種可能性的虛擬生活。
當數以億計的乃至更多的人都借助微信的界面去呈現自我、剖析自我、理解自我、表達自我之時,一種社會性的力量便會逐漸地醞釀形成。人們在這個相比其他互聯網媒介更為方便易得的空間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張乃至於隨心所欲地吐槽,並把這些看法瞬間地轉發出去,形成一個又一個微信刷屏的熱點話題。而制造和轉發微信之人有可能因此而成為“網紅”,這裡的“網紅”並不意味著好壞的價值判斷,也不一定就是社會和文化中要去梳理的榜樣人物,他或她的存在和表達隻是在於吸引更多人的註意,他或她可以短暫存在,也可以長時間停留,但難以永久存在於人們的視野之中。因為一個不斷制造出“網紅”的網絡,在下一個時間段又會很快制造出新的網紅,使後者蓋過前者,最後使前者消失。在微信的時代裡,網紅的模式成為制造社會新聞的最為基本的模式,它使得社會的核心價值難於一以貫之地維護,秩序構建因此而成為一種動態的更新。
一種來自最為普通的人的力量對於社會與文化價值的重新界定,曾經不可撼動的社會共識、通則規范以及倫理價值,也在通過微信這個空間,借助每個人都可以發聲的契機,而加以修正、更改甚至於推翻。一個個特殊的案例在逼仄共識性價值的改變,轟動一時的網紅“鳳姐”、“犀利哥”,都堪稱是這種極端案例的典范。在一個為網絡和微信所左右的世界之中,極端案例的報道和呈現成為一種新常態。現在都可以發聲的“每個人”,往往來自原來不能夠發聲的底層小人物群體之中,他們的聲音和表達成為一種新的力量。這種來自底層的力量甚至可能在特定的時候超過其他任何的時代,聚集著無限的力量,並發揮著自己獨特的影響力。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時刻關註於掌上寸許虛擬空間所發生的全世界范圍內的事件和觀點的評述之時,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世界文化在發生著一種方向性的轉型。對中國而言,由微信群所帶動的生活方式的變革,必將是一個借助微信書寫的新途徑而構成大眾表達的微信民族志時代的來臨。對中國的人類學而言,這一點似乎更是如此,而且從研究的角度上來看更為緊迫。
在人人越來越熟悉且有深刻感知的虛擬空間之中,真實地發生瞭讓一向以“異”文化為研究對象的人類學傢為之震驚的故事。人類學傢曾經的那些研究對象,似乎也在運用微信這種人人可以溝通的技術改變自己的姿態、生活以及命運。尤其是原來相對閉鎖的鄉村,微信群的建立使這種狀況徹底發生瞭改變。與此同時,我們註意到人類學的田野,也有一部分開始從線下轉換到瞭線上,轉換到瞭語音和視頻聊天中,盡管線下的田野仍舊堅固地存在著,但無疑我們再也不能去忽視這種微信空間所提供的田野工作的機會和可能。
對於人類學而言,民族志不過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它是對我們實際並不熟悉的人群生活的描述,前提是我們對這個開始並不熟悉的陌生社會,漸漸熟悉到真正能夠理解那裡人的生活。但如今不同的是,曾經的古典民族志強調的是我們必須要有到現場的參與觀察,而今天基於手機微信界面的參與觀察,則可能成為另外一種形式的民族志,而這種民族志在整體特征上可謂是碎片化的而非完整且有系統的。它也許是微信群中瞬間的一瞥而非長期的田野觀察,也許是一種過程的體驗而非結構性規范的呈現,但由此感悟性的散點式民族志書寫成為一種必須。
這些特征也使得一種人類學的知識生產的模式在發生著一種轉向,這種轉向的核心便是傳統或者古典意義上的系統人類學知識的初步瓦解。由此發聲者不是一個,書寫者更不是一個,民族志不一定出自專業的人類學傢,但專業的人類學傢卻必須熟悉那些同樣在寫民族志的人的存在。由此,人類學傢將不再是獨自一人去搜集民族志資料的、對一個地方人群有似全知全能的上帝一般的系統的民族志書寫的作者,或者是對一個地方唯一性的、權威性的、也是終極性的撰述報道人。他或她實際上成為一個真正的文化訪客,用類似新聞記者的方式即時編輯並報道出對那個地方人群的觀感和覺悟。但不同於新聞記者的是,他們有著一種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人類學的視角,這一視角讓人可以切實地感受到曾經的人類學的理論,竟然可以在這一瞬間的微信呈現中找尋到某種田野之中的契合。在未來的微信民族志的實踐之中,一種體驗的和感受的民族志將會更為發達,而所有這些感受將成為一種共享的知識,啟發研究者從更為寬闊和有持續反饋的語境中去重新審視自己的觀感、探究和發現。人類學的知識也變成研究者與報道人同在的一個田野書寫的構造空間。
定量填充機
自動化食品機械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留言列表